經濟網訊 9月26日,在丹桂飄香的金秋季節,由廣州市市政工程協會、廣州市博士科技創新研究會主辦,廣東華禹生態智慧城市水資源研究院、華南海綿城市與水生態產業創新聯盟承辦的2017中國廣州·海綿城市高峰論壇在珠江賓館隆重舉行。這次海綿城市論壇意在更好推進廣州甚至南粵的海綿城市規劃和建設,與會嘉賓就海綿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上午主論壇由廣東華禹生態智慧城市水資源研究院院長、華南海綿城市與水生態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朱加林主持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概念以來,全國各城市相繼展開,新型城市的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而廣東地處亞熱帶,暴雨集中,河網密布,城市內澇與水體污染尤為嚴重,在廣東的海綿城市建設應該如何展開成為本次論壇關注的焦點。
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紅衛致辭
落實新理念:廣東省五級“河長制”整治黑臭水體
除了專家學者為海綿城市建設出謀劃策,在推進過程中,政府層面的制度保障也必不可少。
針對廣州市黑臭水體整治具體情況,2017年上半年,由省委辦公廳、省府辦公廳印發的《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正式實施。本次論壇中,廣州廣州市水務局馮明謙總工程師對“河長制”有關政策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廣東省‘河長制’是在國家四級河長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提出建立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體系,以此解決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問題。”
其具體設置為: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員擔任省總河長,省委專職副書記和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擔任省副總河長,各市、縣、鎮設立本級總河長,流經各區域內主要河湖,分別由省、市、縣、鎮黨委或政府負責人員擔任本級河長。各級總河長是本行政區域推行河長制的第一責任人,負責轄區內河長制的組織領導、決策部署、考核監督,協調解決河長制推行中的重大問題。
“河長制”的主要任務包括保護水資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管理保護水域岸線及強化執法監管。另外,廣東省將“河長制”落實情況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等考核內容,結合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整改等情況進行評價考核。
廣州市水務局總工程師馮明謙作“落實河長制,消除黑臭水體”政策解讀
運用新技術:廣東海綿城市建設要“闖三關”
“廣州水網密布,亞熱帶多雨,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隨著建筑不斷密集,綠地減少,地表不斷硬化,排澇問題嚴重,水浸問題多發。應該根據廣州的特點,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論壇上,廣州市人民政府李紅衛副秘書長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政策及廣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思路發表講話。“目前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分散型海綿系統,保護自然系統。對老城區,要重點解決城市內澇以及35個黑臭水體的治理。”
黑臭水體整治,污水排放治理,暴雨徑流管理。這三個問題彼此交織,已經成為廣東省建設海綿城市面臨的三大難題。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工程技術)專家隋軍博士感慨道:“尤其是廣州,城中村特別多,黑臭水體改造難度非常大。”
“黑臭水體,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現在很多城市實施了‘河長制’是一個好的開始。”關于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認為要保障三大功能,生物凈化、生態景觀以及泄洪排澇。“生物凈化就是利用自然,而生態景觀是要求治理的同時為老百姓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具體措施則是建立人工強化自然處理系統,形成自然生態凈化功能與景觀。另外,要嚴格控制點、面污染,污水全部截流,尊照排污標準,采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院士作主題報告
除了污水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廣東城市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是城市內澇。隋軍分析說:“現在我國很多城市采取的是小排水系統,即城市雨水進入雨污合流制的城市排水管網系統。而針對廣東降雨集中,暴雨頻發,城市內澇嚴重的問題,要保障小排水系統雨水排放能力,必須采取削峰和錯峰措施,延緩和降低徑流峰值,從而降低排水強度,減輕市政管網系統排水壓力。必要時應進一步采取大排水系統。”
另外,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增多,綠地減少,地面硬化,傳統“快排”模式已經不適應強降水頻發的地區。尤其是廣東,需要改變傳統排水模式,根據其城市建設的需求,改善水文循環,采取“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模式,打造城市“海綿體”,更加精準化、科學化處理城市降水。
這種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城市綠地與廣場應建成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園”,城市水系應具備足夠的雨水調蓄與排放能力,濱水綠帶應具備凈化城市所匯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線應設計為生態駁岸,提高水系的自凈能力。
對于建筑與小區,可以讓屋頂綠起來,在滯留雨水的同時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人行道、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有條件的小區綠地應“沉下去”,讓雨水進入下沉式綠地進行調蓄、下滲與凈化,而不是直接通過下水道排放;可將小區的景觀水體作為調蓄、凈化與利用雨水的綜合設施。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論是黑臭水整治還是解決城市內澇,最終目標都是打造一個水環境優良的城市,理論上要實現人們可以在城市河道里游泳的標準。”隋軍認為:“除了完善排水系統、控制面源污染,更需要政府在規劃設計中采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用清淤補水生物修復,使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
廣東首匯藍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隋軍博士作交流發言
“海綿城市”應結合國情系統推進
近幾年,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興起一股“海綿熱”。2017年,廣州市政府印發了《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公布了《廣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定位廣州海綿城市的總體目標是:打造高密度建設地區的海綿城市典范,建設山水共生的嶺南生態城市和宜居都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凈、蓄、滯、滲、用、排”等措施。將70%的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2020年,廣州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2030年,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而任南琪教授在演講中提醒道:“海綿城市是中國特有的概念,要結合中國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可照搬西方。”歐美等西方國家自19世紀起就開始進行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與使用,雖然有一些先進經驗可以借鑒。但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目前面臨著內澇與水資源污染兩大問題,兩者交織在一起,其復雜性加強,需要結合城市實際進行系統治理。
對于如何進行系統布局,任南琪給出了自己的幾點意見:“首先要遵循自然,保持和利用自然屬性,進一步加強自然功能的發揮。”任南琪指出,海綿城市建設要以流域來管理,不可為以行政區域區劃分而把自然流域分割成碎片。
另外,任南琪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按照一個系統來講,是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真正的海綿城市建設,要充分考慮各個單元,包括飲水、自來水、城市水體和濕地等。“下一步應結合智慧城市的建設,把直接排放污水的1.0系統升級到4.0水循環系統,把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等和海綿城市結合在一起。”(鄒錫蘭 楊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