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業,眼下最流行的是拍腦袋,出點子。不怕你異想天開,就怕你不標新立異。有了一個奇特的“好故事”,才可能拉來天使投資,而且不管項目是否盈利,只要一輪又一輪的風險投資燒也燒不完,你就自可以名利雙收。
有多少年輕人,瞄見“創業”兩個字,心里想的就是這個?
這樣想,當然沒什么不可以,而且確實有成功的先例。只是,我們絕不能假裝不知道,這種比例相當低。
在深圳,我與幾十位大小老板有過深入交流,他們活生生的創業經歷,與那種八卦新聞中的勵志“好故事”全然不同,其中,最普通的樣本,就是魏美娥。
魏美娥16歲初中畢業,離開廣東貧困山區梅州老家,遠赴廣州打工。當時,她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是村中幾十個好姐妹你一元我五角給湊出來的路費。
艱苦,自不必說,她擁有的唯一資本,就是認真。當小旅館服務員,她負責清掃廁所,擦、洗,再擦、再洗,365天如一日,她對廁所里的任何一絲異味都是零容忍。做會所迎賓員,她每天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看見什么活計,抬手就做,檢查門窗,衛生清掃,裝貨卸貨,從不需要老板叮囑,更無須老板督促。
因此,她每一次跳槽,都要費盡周折,因為老板們舍不得放她走,而她,每次也都會哭得一塌糊涂。
她最后一次打工,是在深圳一家高級餐廳當領班。偶然聽客人講,臨近城中村的花圃園區有一塊地,因為坐落在高崗上,澆水困難,沒人肯承包,所以價格便宜到等于白送。
下班后,魏美娥偷偷跑到那片園區,腳踏實地在高崗上巡看了一周,然后果斷簽下了承包合同。的確,澆水要從崗下挑上來,這非常辛苦??墒牵恢币詠?,她最不怕的,不就是吃苦嗎?
辭職后,魏美娥一個人照顧六千盆花。每一天,每一株花都需要松土、施肥、扶枝,每道工序依次做一圈,就是兩萬四千個動作。一年下來,她幾乎日夜無休。
但她的花,在南國的大太陽下如期開放了。像經過精心蒔弄的孩子,她的花,枝葉茁壯,花朵飽滿,良好的品質吸引來大批顧客,其中一名港商財大氣粗,以及每盆20元港幣的價格全數包下,魏美娥穩穩賺了十萬元。
十萬元,對當時的魏美娥來說,不啻天文數字。但在她眼中,這十萬元,已經不是錢,而是一次膽戰心驚的自我發現:原來,我還可以做這么大的事!
嘗到甜頭的魏美娥記起了母親的一句話:“養豬的不如賣豬的。”這樸素智慧,剛剛好夠她用,于是她在園區附近又盤下了一家花店。
在花店里,她的熱情是從容得體的。有客人進來,一杯熱茶奉上之后,就任由他們自己溜達觀賞??腿税l聲詢問,她才會悄然出現,但絕不跟在客人屁股后頭介紹這個推銷那個。一樣的花,一樣的鋪位,她的銷量是鄰店的數倍。有時,鄰店老板還會委托她代賣一些季節性強的花品。
小小的名聲與大大的機會結伴來了,一些機關和企業開始慕名找上門,請她大批量供應花卉布置辦公室和庭院。在此過程中,她很自然地發現了園林設計與施工的機會,于是組建團隊、注冊公司,一切都是那樣的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如今,魏美娥的園林設計公司,已躋身深圳同行業的前列,甚至,在她的主持下,還研究開發了淡水種植紅樹技術;并已成功申請專利。這對以紅樹林為傲的深圳來說,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是的,這種創業方式,既傳統又緩慢??墒?,時間終將證明,一切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只能催生喧囂的泡沫;而無數個魏美娥,才是經濟成長的真正脊梁。
馬云,只有一個;我們的父親,又不是王健林。那么,如果想創業,不妨像魏美娥一樣,從身邊細小的事情切入,把入手的每一件工作做好、做精,然后從中發現機遇,實現飛躍,這,才是老板的正確誕生方式。
文/王元濤
摘自《青年文摘》2016年第6期